策略共識營

策略共識營怎麼做?成功推動策略共識營需具備的3階段流程規劃
策略共識營與一般會議的不同
策略共識營是工作坊的一種,其重點在於工作與產出,與一般會議的重點在於討論和決策不同。此外,策略共識營還具有兩個特色:跨部門和長時間。跨部門能夠讓管理團隊用更全面的角度來檢視過去的策略執行情況,並共同思考未來的發展策略,同時降低穀倉效應的產生;長時間則能夠讓管理團隊更深入地進行溝通和思考。
然而,長時間不代表效率高。因此,策略共識營需要有良好的時程規劃,並透過教練/引導師的協助,提高共識營的效率和品質。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需要被考慮進去,例如活動的設計、場地的選擇、工作坊的主題等等。如果這些因素能夠被有效地處理,策略共識營便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策略共識營能為企業帶來的價值
建立對策略的共識可以提升企業的內部協調效率,進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當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能夠達成共識,即對企業的目標、策略與執行方向達成一致的理解,企業就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和挑戰,這也是辦理高階主管共識營的重要價值。策略共識營能夠讓不同部門和團隊共同參與制定企業的策略方向,並在過程中促進部門和團隊之間的協調和合作,進而使得整個企業更加緊密地聚焦在目標和方向上。透過這個過程,企業不僅可以確保所有人都對企業的目標和方向達成共識,還可以讓參與者更好地理解企業的使命、願景和目標,進而在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行動計畫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個有效的策略共識營,需要前中後流程的縝密搭配
策略共識營並不只是當天把團隊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有效地討論出共識,還包含策略共識營前的準備工作,與策略共識營後的行動方案細節建立,前中後三個階段的共識營設計串連,才能讓策略的共識有效落地。以下以高階主管共識營為例:
策略共識營前:
在策略共識營進行前的一個月,各個部門需檢視與分析前一年度的策略執行狀況。這是為了讓企業管理團隊更清楚地瞭解過去策略的執行情況,並找出其中的成功與失敗原因。如果達成度佳,需要確認是因為我們作對了什麼事,或是受到什麼外部事件的影響,以便更好地了解成功的因素。同樣地,如果達成度不佳,也需要找出原因,以便更好地了解失敗的原因。
透過分析,才能知道我們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狀況,並有利於後續共識營的策略擬定。如果企業管理團隊沒有對先前的策略執行情況進行分析,那麼在共識營中,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策略研擬,如此將浪費時間,且無法達成共識營的目的。
因此,策略共識營進行前的準備分析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團隊才有辦法在這樣的準備基礎上有效進行討論與來年策略的研擬。
策略共識營中:
在策略共識營當天,除了聽取各部門單位的業務檢討分析,更重要的是針對未來一年的策略主軸建構與共識凝聚進行討論。透過各部門的業務檢討分析,團隊可以深入了解目前企業的整體發展情況及面臨的市場環境,進而有助於未來一年策略發展主軸的制定。
在此基礎上,團隊可以進一步展開討論,不斷地檢視和優化策略發展主軸。例如,可以從品牌定位、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尋找更多的機會和挑戰。同時,也可以對比和分析競爭對手的策略,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以更好地制定未來的策略。
擬定策略發展主軸後,即可開始嘗試將策略主軸拆解為各部門的相對應策略。越上層的策略,越容易遇到跨部門的議題,策略共識營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各部門能夠共同進行相對應策略的發想,以及跨部門合作的討論與協調,讓各部門能夠進行跨部門的策略討論,並有效形成共識,同時促進未來跨部門的合作效率,這就是策略共識營期望達成的最重要目標。
此外,策略共識營能夠讓團隊成員以更全面性的角度來看待公司所面臨的狀況,除了能夠降低穀倉效應的產生,還能夠提高團隊成員的策略思考能力,推動企業內部的創新和轉型。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可以學習到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培養出更具創造性和前瞻性的眼光,進而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變化。
策略共識營後:
策略共識營結束後,各單位主管要將策略共識營發展出的策略帶回部門,並將策略落成具體行動計畫。在這個階段,單位主管需要擔任重要的策略溝通角色和教練,以幫助部門成員更好地理解部門的角色和任務,同時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將策略拆解成各自的行動計畫。這樣,部門成員才能更好地了解策略形成的背景和脈絡,並且更加有動力地實施行動計畫。
如果行動計畫需要跨部門合作,部門主管需要依據策略共識營中達成的合作共識進行協調。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夠讓各部門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並且增進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合作。因此,部門主管需要積極參與合作的過程,並且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以確保行動計畫的順利執行。